东方早报网官网(dfzaobao.com)东方早报.早安上海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承办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系列活动将于4月13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
本次展演将通过昆剧《六道图》、扬剧《郑板桥》、越剧《织造府》、闽剧《幻戏图》、昆剧《世说新语》和秦腔《无字碑》六部剧目,进行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4月13日,作为开幕式剧目,昆剧《六道图》将登上梅兰芳大剧院,通过昆曲婉转的唱腔与写意舞台,探讨人性与命运的终极命题。扬剧《郑板桥》(4月14日,梅兰芳大剧院)聚焦清代文人郑板桥的艺术人生,以扬剧的质朴风格还原“扬州八怪”的文人风骨与民生情怀。闽剧《幻戏图》(4月17日,梅兰芳大剧院)跨界融合福建戏曲元素,以奇幻叙事揭开古代画师笔下的秘境,探索戏曲与视觉艺术的交融。昆剧《世说新语》(4月16日,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以魏晋名士风流为题材,用昆曲的雅致诠释《世说新语》中的哲学思辨与文人精神。秦腔《无字碑》(4月20日,梅兰芳大剧院),以秦腔的苍劲唱腔重塑武则天传奇,探讨历史书写与女性权力的复杂关系。《织造府》(4月21日,北京保利剧院)以江南织造府为背景,通过越剧柔美唱腔演绎人生与艺术的碰撞,展现《红楼梦》文化的瑰丽画卷。
这些作品均由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罗周创作。作为当代中国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罗周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视角、诗意的文学表达和创新的舞台美学,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典范。
展演期间,还将举行罗周编剧作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多位国内戏剧界权威专家,围绕罗周的创作成果展开研讨,推动戏剧理论体系的深化。
据了解,“紫金文化奖章”是由江苏省委、省政府设立,是全省宣传文化领域对个人的最高表彰,旨在激励艺术家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罗周作为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其创作生涯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她以“深扎泥土,扶摇云天”的信念,将江苏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戏剧创作,激活昆剧、扬剧、越剧等传统剧种的当代生命力。此次晋京展演,既是对罗周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呈现,亦是对江苏文艺“高处再攀高”的示范性推动。
罗周简介
一级编剧,现任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代表作品有:昆剧《世说新语》《瞿秋白》《当年梅郎》《春江花月夜》,锡剧《一盅缘》《烛光在前》,越剧《凤凰台》《织造府》,扬剧《衣冠风流》《郑板桥》,话剧《张謇》,歌剧《桃花扇》等。作品三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六获田汉戏剧剧本奖,并获国家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出版专著《星月为灯——罗周编剧艺术》。获第四届江苏紫金文化奖章。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艺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小剧场昆剧《六道图》
昆剧《六道图》海报
小剧场昆剧《六道图》取材于唐人笔记《酉阳杂俎》改写“吴道子嫉妒画坛新秀皇甫轸继而买凶杀人”的传说,绘写了画圣吴道子创作惊世之作《六道图》的心路历程,叩问追逐艺术理想过程中的酷烈牺牲。
该剧为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石小梅量身定制,也是石小梅与罗周的第三度合作。剧作谨守传统昆剧曲牌联套规范,张扬小生行当之美,注重对人物心理、情感的深入开掘,探求昆剧艺术表现力之新高,也期望成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当代昆剧精品。
剧中另一位主要角色卢罂公由扬剧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李政成饰演。李政成出生于梨园世家,工文武老生,受教于京、昆、扬剧名家,是京、昆、梆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入室弟子,擅演《夜奔》《扫松》《沉江》等昆剧剧目。此次跨剧种艺术大师的携手合作,堪称当代戏曲演剧史上一段佳话。
昆剧名家石小梅与扬剧名家李政成演绎了一对用生命奔赴艺术的师生。故事的结尾,当卢罂公饮下毒酒,杀害老师的吴道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苦极、恶极的“地狱”,从此他将终生饱受良心煎熬再不得解脱。也由此,吴道子画出了此前苦求不得的“地狱道”。
短短六十分钟,《六道图》带我们经历了一遭地狱轮回。戏里卢罂公说“图比天大”,在“六道图”劝人为善的艺术宗旨下,那种从人性本来中生发的恶,却成了推动吴道子寻求艺术之美的重要动力。在如梦似幻的体验中,本剧将艺术与人性的悖反辩证地呈现出来,别具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编剧荐语——《六道图》: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奇迹、一份礼物。
小剧场昆剧《六道图》时长仅60分钟,集结了三个剧种、四朵“梅花”。全剧仅两名主要人物,石小梅以生应工,饰吴道子;李政成以末应工,饰卢罂公。76岁的石老师粉墨登台,我们惊诧地看到了一个清亮的少年,半个世纪的岁月,竟然凭空消失了!除了艺术,人间再没有第二种力量,能实现这个奇迹。石老师跨越了时间,“扬剧王子”李政成则显示了跨越剧种的勇气与才华。这一次,他给我们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昆曲表演,与石老师默契配合,完成了这部张力巨大、势均力敌的对子戏。第30届、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越剧小生李晓旭、昆剧小生施夏明,以及江苏省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周鑫担任检场,昆剧表演艺术家钱振荣吟念画外音。他们都是石老师的弟子,齐聚这一桌两椅、又无比宏阔的舞台,正是戏曲人代代传承、奋发谦逊、精诚共进的写真。正如马也老师之唏嘘:不想有生之年,竟看到了中国戏曲的“理想国”。
《六道图》是李老师第一部原创昆剧,也很可能是石老师最后一部作品。6年前,她已开始对收官之作的构思。我给她讲了很多个故事,最终她选择了《六道图》、吴道子。写作时,我觉得这是我给石老师的礼物,致敬她65年的艺术生涯。可首演时,台上的她唱到主曲【江儿水】,台下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直到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是石老师给我、给我们的至高的礼物。她向茫茫天地展示了艺术家在跋涉路上的孤独、痛苦、焦灼、绝望、执着、燃烧、割舍、奉献……展示了我们必须承担的一切苦乐,甚至预言了我们必须经历的、酷烈的命运前景。为自己、为他人、为时代,登上前所未有的高峰,精疲力竭,又畅快淋漓。然后我们倒下,成为后人继续攀行的阶石。《六道图》,是每一个主创给彼此的礼物,倾尽了全力;是我们给观众的礼物,观众们的念念不忘,也是对我们的反馈;我们因《六道图》相聚,倾听众多生命震荡的风雷,这是时代给予的礼物,同样,我们也用《六道图》,献礼了这个时代。
扬剧《郑板桥》
扬剧《郑板桥》海报
扬剧《郑板桥》讲述了郑板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得县令之助,应科入仕,又因擅自放粮被免,重回扬州的历程。踏遍红尘,不改初心……全剧通过郑板桥与妻子饶五娘之奇缘、与官员卢抱孙之聚散、与盐商张从之恩怨,展开对清代扬州琳琅满目的市井描绘,用虚构的人物关系结合板桥先生以“怪”出名的民间故事,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象的,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洁的“八怪之首”郑板桥。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扬剧《郑板桥》集结国内一流主创团队精彩呈现。该剧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执笔,一级导演韩剑英执导,一级作曲冯成杰设计唱腔,一级作曲赵震方担任作曲、配器,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演出,扬剧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李政成领衔主演,彭楷仪、陈俊、张卓南、沈仁梅、王海等联袂演出。该剧先后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剧中,扬剧的市井喧热与郑板桥的赤子之心,扬剧的烟雨清冷与郑板桥的落魄孤寒,同声相应。主创团队遵循了传奇写作的“冷热之道”,既放大了郑板桥人物自身的“冷与热”,同时也演绎了更多人情世情的“冷与热”,使整部剧冷热匀停,意趣横生。
全剧喜剧性浓郁,又富于气象、哲思。雅俗共赏、清丽灵动的舞台语言,和郑板桥十分相称,意、趣、神、色兼备。难得的是,《郑板桥》既有十分雅致的文学品格,又有充盈的市井气息。在人物关系中,在情节推进中,在台词唱词中,布满了许多历史信息,诸如盐商、官员、市民、家班、狗肉、嫁妆、彩礼、抬轿、戴枷、斗酒甚至三把刀等等,都呈现了那个时代扬州生活的杂色,让全剧成为一个反映扬州历史场景和生活方式的多棱镜,色彩斑斓。
作为一部具有人物志、地方志和文化志典型特征的戏曲艺术作品,扬剧《郑板桥》善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展现文化主旨,使扬剧艺术传统的文化功能价值得以还原于舞台之上,走出了一条“亲民”的当代戏剧创作路线。
编剧荐语——《郑板桥》:
我跟随郑板桥走过了繁华似锦的扬州,无数金箔纷纷洒落,迷离了众人之眼。我们走过纸醉金迷,它脆弱得像被美酒浸透的丝绸,而后,走入一片空茫,孤独又泰然。
板桥平生,好画竹、兰、石头,道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那便由着他挥洒翰墨吧。剧中竹兰石三画,画出的,恰是他自己:那“千秋不变之人。”
沉沦、放弃是何等轻易、何等常见,胆怯、贪婪、嫉妒、好胜、傲慢……都能使人迷失生命之舵,再一经雨雪扑打,不免直堕渊底。郑板桥呢,他始终如一,荣名利禄从他身上滑落,就像微风拂过翠竹,一阵“沙沙”低吟,再不着一丝痕迹。
这便是我心中的郑板桥,我想写的板桥先生。我连缀一个个小段子写他;我以两度客居扬州之上下两本为结构写他;融合“诗书画”三绝写他;用盐商、官绅之沉浮迁变来反衬他;又不忘以俏丽的爱来温暖他、以百姓的敬慕来慰藉他……令他低入尘土,受尽苦寒,又跃然而出,好似海上升起了明月。
这是被普通、平淡人生孕育的崇高,是在坚守、清白中实现的永恒。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东方早报.早安上海www.dfzaobao.com/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北京华艺网 于 2025-04-12 17:29:50发表在东方早报.早安上海,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上海东方早报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新闻采访/投稿/侵权投诉(共工新闻社.上海监督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东方早报.早安上海-本文链接: http://zaobao.dfzaobao.com/sh/10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