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東方早報網> 上海早报> 正文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举办“AI时代的人文与设计”论坛

东方早报网官网(dfzaobao.com)东方早报.早安上海

12月19日电(许婧)“AI时代的人文与设计”论坛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举办,来自科技、人文、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及前沿探索者齐聚一堂,立足广义设计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奚立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理工科见长的学校,积极探讨AI技术发展动向,致力于通过AI为各行各业赋能,并深入探索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设计学院汇聚建筑学、设计、风景园林三个学科,成为学科交叉融合的范例,同时为学校带来了新的视野与理念。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驱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革新。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鸿东介绍道,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 AI 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教务处将重点推动 AI 深度赋能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促进不同学科专业发展。通过加强AI本体专业,即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打造一批“AI+”专业和“AI+”微专业、建设一批AI+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和平台等,系统化推进“AI+”教育教学改革。目前,设计学院教师在AI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充分展现了设计学科的学科交叉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罗金才介绍了上海交大文科建设处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科科研范式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开拓性地成立了智慧人文社科中心,中心将通过实施“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建设文科实验室”“开发垂类大模型”等举措,探索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实现革命性转型和社会发展。他指出,大模型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感性思维能力,对设计类学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模型生成式能力的非确定性输出结果,为设计创新带来无限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以数字和计算缘起为引,探讨设计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他表示,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作为一个集多元评价于一体的多学科群体,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业设计师,共同致力于设计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他强调了“语境”与“人性”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阐释“设计即计算”的理念。他从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两个维度出发,结合翔实的案例,指出调和于计算和不可计算的“设计思维”是以“人心”为本的新通识思维。最后,他以设计大楼大堂作为时间感知载体为例,强调人们需要反思在计算主导的世界里,如何通过视、听、嗅、触找回被忽视的真实感知与判断。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建筑学系主任黄印武、设计系主任闻晓菁、风景园林系主任王玲及副教授黄华青作为学术策划及召集人。报告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在设计伦理、设计思维、城市记忆构建、高性能人居、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空间AR体验、AICAD实践、文商旅场景设计应用、非遗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与探索,为设计学科及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沿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张黎以《人工智能的设计伦理》为题,探讨了关注人工智能与设计伦理的研究动机、基本框架与原则,指向了当代设计伦理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方向。她指出,思辨设计在应对技术文明中所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至关重要。人工智能不仅是实体存在,更是一种过程和关系,其设计需要回应伦理以及想象未来人性的挑战。同时,她也探讨了在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学科趋势中,如何通过设计实现前瞻性的伦理治理,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设计创新及其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策展人野城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思维革命》为题目,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语言,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空间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形态,还应涵盖虚拟空间的广泛概念。讲座详细阐述了空间设计的历史演变、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人机合体、人性化设计和虚拟化趋势的未来走向。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加速了元宇宙的实现,人工智能可能拥有独立思维方式,这种变化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和空间设计的未来。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夏翠娟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城市记忆构建与展演——从DaaS到MaaS》为题,探讨了数字人文与城市记忆构建的关系。她介绍了如何通过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保存的文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记忆进行数字化,实现场景重现与时空穿越;通过在空间中加入时间维度,建立城市记忆库,创建时空数据基础设施;通过设计师与数据科学家合作,设计可视化工具以呈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她表示,应积极探索从“数据即服务”向“模型即服务”的转变,以提高数据生成的质量和效率。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吕帅以《人工智能赋能的高性能人居》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利用AI技术设计未来人居环境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如住宅平面生成工具,采用多模态输入可生成定制化设计方案;将草图等二维图像转化为精确的三维模型,并在立面设计、窗地比等三维形式方面做到精准控制;基于AI互动游戏,帮助用户通过模拟不同座位的照明设置优化能效;利用AI结合街景图像和气象数据的模型,来预测温度、风速等城市微气候等。最后他也提出了AI时代面临的如何设立设计评判标准等挑战。

清华大学电子系助理研究员赵阳以《AI赋能历史文化研究:新技术驱动下的跨学科探索》为题,分享了其关于AI与故宫学研究结合的研究成果。他介绍了如何借助AI大语言模型,提高历史史料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指出AI在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文本和梳理复杂关系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历史数据库,结合AI模型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加速对历史事件的推理与检验。他也指出,目前训练AI模型时会面临如生僻字、古代语言习惯、多学科交融等挑战,期待在未来实现更多突破。

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张星晨作题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文化遗产空间中的AR体验》的报告。他结合AI与AR(增强现实)技术,展现其团队如何为文化遗产空间提供全新的互动体验,以提升文化遗产空间的认知深度和沉浸感。通过AR技术,游客不仅能获取空间信息,还能通过智能APP体验实时的历史对话。他展示了以上海外滩源为例的应用效果,能够根据用户位置和环境自动识别历史建筑并提供详细信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品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房宇巍以《设计科学:AICAD实践之路》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与工程设计的结合的新方向。展示了AICAD平台如何支持多人协同和AI辅助设计,将二维图纸自动转化为三维模型,并为设计提供优化方案。他指出,AI不仅可以提升设计效率,还能通过仿真与模拟技术进一步优化建筑设计,未来可能改变建筑师的角色,也将让更多行业受益于这一变革。

未来光年品牌陈乐阳以《AI+IP在文商旅场景的设计应用》为题,强调了AI推动的设计师角色转型,特别是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环境下,设计师如何通过AI技术参与场景创建、IP设计及智能互动体验的构建。他提到,未来文商旅设计将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和城市形象的创新发展,展现出数字化、互动性和教育性的潜力,赋能商旅场景的全面升级。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陈玉珑作题为《传统与未来的交响:AIGC与非遗设计》的报告。她指出,AIGC技术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虚拟展示与智能交互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如图像生成、三维建模、语音与视频生成等AIGC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关键技术应用正在推动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场景。她通过三星堆与敦煌飞天的数字化设计等案例,展示了AIGC在文物修复与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创新潜力。她也指出,设计师应避免单纯依赖AI技术,应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对文化内涵与传统的深刻理解。

本论坛以“AI赋能人文与设计创新”为引领,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将继续识变思变,积极应对,勇于变革,为培养面向未来创新设计人才、推动新文科建设与构建“AI+HI”融合的未来高等教育,探索和开辟创新思维路径与发展方向。(完)

来源:中新网上海新闻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东方早报.早安上海www.dfzaobao.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上海早报 财经新闻 文旅新闻 综合新闻   上海报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