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東方早報網> 上海早报> 正文

温礼杰:道器相生——国学智慧烛照下的新质生产力演进之路

东方早报网官网(dfzaobao.com)东方早报.早安上海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交汇点上,“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更蕴含着中华文明“道器合一”的哲学智慧。这种融合创新思维与古典智慧的新型生产力范式,正成为驱动企业变革的核心动能。本文通过解构传统典籍中的治理哲学,探寻新质生产力的演进逻辑与实施方略,为企业提供古今相贯的发展镜鉴。

一、经史为鉴:新质生产力的文明基因解码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思想长河。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构成了其现代经济学根基,而《周易》“穷变通久”的变革哲学则为这一概念注入了东方智慧。《尚书·周官》所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既需战略远见又需持续精进的本质特征。

这种新型生产力体系突破传统三要素框架,在《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智慧基础上,形成三维进阶:

1.革故鼎新:以《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哲学为内核,构建涵盖技术迭代、模式突破、组织再造的复合创新体系。如同《盐铁论》所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企业须建立动态创新机制应对市场流变。

2.致精致善:秉承《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质量观,在产品质量、服务精度、管理效能等维度构建竞争壁垒。正如《周礼·冬官》强调的“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生产体系。

3.要素重构:践行《管子》“均地分力,使民知时”的资源调配智慧,通过数据赋能、知识整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智能化配置。《梦溪笔谈》所载“胶泥活字”的发明智慧,启示现代企业应善用技术创新重组生产要素。

二、知行合一:企业变革的古今治术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实践需要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科学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转型路径。

1.育才之道:构建“教学相长”的人才生态

依《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念,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成长体系;优化人才结构时遵循《人物志》“量能授官”的用人原则;激励机制设计可借鉴《史记·货殖列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的绩效导向。

2.技进乎道: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的平衡

技术创新应遵循《天工开物》“巧生以待”的研发理念,既注重“术”的突破,更追求“道”的升华。开放式创新可效法《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协作观,建立产学研联盟。知识产权保护需贯彻《商君书》“一兔走,百人逐之”的产权意识,激发创新动能。

3.数智化转型:传统智慧的现代演绎

数字化转型当秉承《孙子兵法》“分数形名”的组织原则,构建敏捷架构。数据决策体系可融入《汉书·律历志》“统三统,正万物”的系统思维,实现精准运营。流程再造宜参照《营造法式》“材分八等”的标准化智慧,提升协同效率。

三、守正出新:企业进化的战略哲学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战略定力与创新勇气的辩证统一,既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又要“日新之谓盛德”(《周易》)。

1.长期主义与即时应对的平衡:遵循《盐铁论》“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战略观,建立“三年蓄艾”(《孟子》)的持续投入机制,同时保持“应卒遇变”(《太白阴经》)的敏捷响应能力。

2.系统思维与重点突破的结合:运用《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构建风险管控体系,按照《史记·平准书》“贵轻重,慎权衡”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

3.价值创造与文化传承的统一:将《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的义利观融入商业实践,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兼顾“正德、利用、厚生”(《尚书》)的社会责任。

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道”与“器”的现代融合。它要求企业既要有《周易》“观象制器”的创新胆识,又需具备《朱子语类》“格物致知”的务实精神。在这个技术裂变与文明重构的时代,唯有深植传统智慧之根,方能培育出面向未来的创新之树。正如《齐民要术》所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之道,正在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创新智慧的灵活运用。

作者:温礼杰,深圳华企纵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编:韩同瑞)

东方早报.早安上海www.dfzaobao.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上海早报 财经新闻 文旅新闻 综合新闻   上海报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