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新闻> 正文

“法老”的钩针 —济南市历城区非遗项目之钩针

在大家的记忆里,毛线是用来织围巾、织毛衣的材料,常常是来自妈妈的温暖。“天坛祈年殿”“圆明园大水门”“金字塔”“泰姬陵”……利用一个钩针,一团绒线竟能在“80后”姑娘法文静的巧手下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热爱,玩儿起了毛线
 
法文静是历城区钩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者见到法文静时,她正在工作室挑针运线,巧手翻飞,钩织创作。“为什么叫‘法老’的钩针?首先要好记。我姓‘法’,生活中朋友都叫我‘老法’,那索性就叫‘法老’吧,便于记忆,又拥有神秘感。”小学二年级,法文静跟随妈妈学习钩针和棒针编织,那时候觉得做出一件绒线编织作品是非常酷的事情。工作以后,通过绒线编织,法文静走出了产后抑郁的负面情绪。
“为什么玩儿毛线能坚持二三十年?无非是出于一种热爱。绒线编织很适合新手入门,对材料和工具要求都不高,慢慢地就把绒线编织发展成了一个事业。”法文静告诉记者。
刚入门的时候,法文静对他人的很多作品作了参考,渐渐地,她开始创作原创作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颠覆大家对玩儿毛线的固有思维,对钩织思路、材料和辅料的选择也有诸多尝试,也失败过不少次。
 
“一件作品的背后,是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打样一种新的作品是没有参考的,那时候真的是白天钩了晚上拆,不停地干也没有什么进度,两三万针的笔记,说拆就拆,第二天重新开始,做工复杂的作品光打样就需要3个月左右。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出来,要坚守初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法文静说。
 
一针一线,传递喜悦温暖
 
让更多的人学到新的钩织的思路,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对于法文静来说,研究出新的作品也是一种提升,把绒线钩织作品做出图纸,录制教学视频做成付费课程,把钩织所需的材料打包整理邮寄给粉丝也是一种温度的传递。
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满足生活或者内心的需要,毛线代表的是一种温暖。法文静告诉记者,绒线编织可以做成穿的、用的、戴的,最主要的是通过一针一线的编织过程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将作品送给亲朋好友,也是一种喜悦和温暖的传递。
作为非遗传承人,法文静希望能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扩展思路,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我有一个不成型的梦想,也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希望5年之内能在山东省艺术馆做一个自己的艺术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重新认识绒线编织。”法文静说。(文/图 王刚) 

阅读全文